第214章秘术?隐(4k-求订阅)
三日后。
墨山县,琵琶坊。
墨山城三十余万人口,城区一共十二个坊。
琵琶坊临近县衙所在的墨山坊,亦是城中心大坊,其地理环境形似琵琶,被蜿蜒盘旋的墨江围绕,又称琵琶岛。
琵琶岛东南角,与县衙一江之隔的锦鲤大街,街道商铺林立,繁华而热闹。
锦鲤大街深处的鱼龙巷,集中了许多官宦,乡绅大户人家,宅院皆高大宽广。
其中一间,紧挨着墨江的三进大宅院,正是陈诚新购置的宅院。宅院甚是宽大,前院,中院皆有正厅,各有十余间厢房。
后院是大花园,有两个单独的庭院,每个庭院皆有数间厢房。
一家老小五六十口人居住,犹自显得很宽松。
买下这座宅院,陈诚足足花了三千两银子。
当然并不是自己住,而是给大伯陈安一家住。
陈安原本不想离开陈家沟,用他的话来说,老陈家祖祖辈辈都在陈家沟,待习惯了,到别处去,住不惯。
不过经过陈诚一番劝解,他终究还是同意来到墨山城居住。
墨山城距离陈家沟不远,心中有念想时,回去也方便。
至于说陈诚让陈安出来,一方面是因为墨山城比陈家沟更安稳一些。
另一个顾虑,则是因为老陈家发迹了,在村里和村人相处,多少会遇到些问题。
陈安靠着自己的本事,在陈家沟混得风生水起,自然没问题。
因为彼时老陈家,即便比别的村人强一些,也强得不多。
陈诚衣锦还乡后,一切就都不同了。
老陈家的家境,已是村人仰望的存在。
有陈诚镇压,村人自然不敢生出什么坏心思,此次回村,陈诚接济了村人不少钱粮,他们更不会生出什么坏心思。
但陈诚回临济城后,以陈安父子的实力,很难把握得住那份富贵。
日子久了,难免遭人妒恨,生出事端。
陈安举家搬到墨山城,反而会少许多麻烦,偶尔回一趟陈家沟,也会得到村人尊敬。
陈冲和陈睿两兄弟,陈冲二十五岁,陈睿二十二岁,从小都没修炼过武道。
一身本事,也都是跟着陈安学来的,大抵就会种田,打猎之类。
他们搬到墨山县城居住,显然缺乏谋生手段。
好在两人虽然年纪大了些,错过了修炼武道的年纪,但身子骨还算强壮,根骨也不差。
陈诚安排他们先修炼武道,两三年后有了点实力,再到县衙混个差役之类的职司。
这些事情,陈诚只跟县令沈志明提了一下,他就满口应承下来了,自是无需操心。
陈诚帮两位堂兄铺了路,今后混得如何,就看他们自己本事了。
至于说带着这两位堂兄去临济城发展,陈诚也考虑过。但临济城各方势力错综复杂,并不如表面上那么平静,墨山城沈家一家独大,反而更安稳一些。
另外陈诚将陈冲的大舅哥李春雷,带了出来,这自然是因为大伯陈安开了口。
李春雷年纪二十六岁,识得字,为人也算老实,他有一儿两女,大女儿今年八岁,儿子五岁,都挺机灵。
他的小女儿才一岁半,还在襁褓中,不过陈诚看过她一眼,就感觉出不凡来。
至于说是如何不凡,陈诚也说不清,总之就是一种感觉。
陈诚决定带李春雷出来,也有她小女儿的原因在内。
至于李春雷的差事,陈诚是挑明了的,只能做管事跑腿的下人了。
即便如此,李家人依旧千恩万谢。毕竟李春雷一家,是要跟着陈诚这种大人物,去临济城那种大府城去的。
一个山民,能去到大府城,李家也算是祖上烧了高香了。
幽静庭院中,陈诚修炼清风刀意,渐入佳境。
妖兽心魄补充气血,效果比药材和妖兽肉强了数倍,每次服用,不到半盏茶时间,就能将气血补充回来。
唯一的缺点是,妖兽心魄极难保存,三五日就会化为妖兽精血。
即便以玉匣子冰封保存,最多也只能保存一个月。
陈诚回到墨山城后,大部分时间,都在修炼清风刀意,进度亦是喜人。
修炼一日,堪比之前三五日。
【清风刀意修炼进度提升。】…
有着充足的气血补充,陈诚修炼甚是奔放,清风刀意几乎施展到极致。
庭院中微风阵阵,刀意纵横肆虐。
若是有人来到庭院中,感受到这凌厉狂猛的刀意之威,估计会心胆俱寒。
微风骤然停止,陈诚卓然而立,望向院门方向。
李春雷隔着院门道:“老爷,县令沈大人来了,正在正厅候着。”
“嗯,我知晓了。”
陈诚淡淡道了声,旋即开了院门,走出庭院。
“陈安老爷正陪着沈大人。”李春雷恭恭敬敬站在门外,他显然已经融入了新的身份。
“你先去忙罢。”陈诚轻点下颌,朝中院正厅行去。
到了正厅,却见陈安正陪着笑脸,跟沈志明叙话。
陈安此时穿着丝绸长衫,一副乡绅老爷派头。
不过他显然没有适应做乡绅老爷,神情举止间,依旧显出几分局促不安。
毕竟沈志明乃是高高在上的县太爷,一县之尊,陈安一介山村小民,做梦都不敢想,有朝一日能跟这种大人物,坐在一起闲聊。
这是数十年落下的心理阴影,他又怎么可能,在短短一两日时间适应过来?
好在沈志明也没端什么架子,摆官威,一直面带微笑,甚是和气,陈安才没那么紧张。
见陈诚走进正厅,陈安心中狠狠松了口气,忙笑道:
“阿诚,你来得正好,沈大人找你商量事情。
沈大人,你们谈公务,小老儿就先下去了。”
陈安说着,又朝沈志明礼了一礼。
“好的。”沈志明含笑点了点头。
陈诚拱了拱手,在沈志明身旁坐下,见他手里抱着一本厚厚的书册,眉头不自觉微微皱起。
陈诚在清溪镇斩杀了三阶妖兽鬼面山魈,无疑让沈志明大为震撼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