就在李世民调整战略,唐军暂缓猛攻,转而掘井、扫荡、固营的同时,平壤城内,刚刚因力量得到补充而稍显振奋的气氛,也渐渐被一种新的、更深的焦虑所取代。
渊盖苏文站在内城最高的望楼上,锐利的目光穿透渐沉的暮色,紧紧盯着唐军大营的动向。
唐军停止了潮水般的攻势,这并未让他感到轻松,反而心生警惕。
他看到唐军营寨在加固,壕沟在加深,看到远处骑兵扬起的烟尘,那是唐军在清扫外围。一种不祥的预感攫住了他!
李世民这是要改为长期围困?
“长期围困……”渊盖苏文低声重复着这四个字,嘴角扯出一抹冰冷的弧度。
若在几日前,他或许会为此窃喜,凭借刚刚聚集起来的粮草和兵力,他有信心耗上一段时间。
但此刻,他脑中浮现的却是那一道道被填埋、被污染的水源,倘若李世民真的掘井成功呢?
这个念头如同毒蛇,悄然钻入他的心底,带来一阵刺骨的寒意。
平壤地势并非绝对找不到地下水,只是工程浩大,以往无人尝试罢了。
以唐军的人力物力,若下定决心,未必不能成功。
一旦唐军水源自给,那么他苦心经营的“焦土阻水”之策,便告彻底破产。
届时,平壤将真正沦为一座孤岛,坐拥十几万大军和堆积如山的粮草,却只能眼睁睁看着唐军以逸待劳。
不,不能坐以待毙!必须趁唐军掘井未成、立足未稳之际,寻求破局之法!
突围?这个念头并非没有出现过。
但能去哪里?弃守平壤,高句丽便等于亡了国,失去了这最后的政治象征和经营数百年的根基,流亡政权又能支撑几时?
海上?茫茫大海,又能去往何方?投奔靺鞨或者更北的部落?那与丧家之犬何异?
他渊盖苏文宁可在平壤战至最后一兵一卒,也绝不愿那样苟延残喘。
他的目光不由自主地投向了东南方向,那是新罗百济的方向。
一个念头如同电光石火般闪过脑海:若平壤实在不可守,或许新罗百济才是最后的希望所在?
至少,那里离大唐本土更远,意味着唐军的补给线更长,更容易受到骚扰。
而且,李世民的目标是平壤,是覆灭高句丽宗庙,若自己率主力南走新罗,他未必会追击!
如果趁机南下,十几万大军出奇兵有机会夺下新罗!
实在不行,还能走海陆去对面的岛国!
这念头刚兴起就被他强行压下。此刻若显露丝毫南撤之意,城内这勉强凝聚起来的军心民心,立刻就会土崩瓦解。
更何况,唐军会放任他离开吗?
他望向唐军的包围圈,注意到唐军并未四面合围,而是有意无意地在南面留下了一些空隙。是兵力不足?还是……故意为之?
渊盖苏文心中一凛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