恢复发掘后不久,民工们在洹水西岸挖出牛头刻辞的探沟内又挖到三个甲骨聚积坑,四个出骨坑相距很近,民工们称它们为“大连坑”。四坑断续相连,但深浅不一,最南端的大坑距地表3.5米,最深达6.5米,在“大连坑”中民工们挖掘到一个完整的龟甲。
李济与董作宾赶紧下到探沟里,用小铲一点儿一点儿挖去周边的泥土,小心翼翼取出龟甲,用小刷子扫除干净后,发现上边布满刻辞。董作宾高兴异常,对李济说:“过去从未发现过有字的整版龟甲,这对研究考释恐怕会有很重要意义。”
李济与董作宾在探沟内坚持用小铲挖掘,到收工时,他们共挖到了四块较为完整的有字龟甲和一块完整的字龟甲。同时还挖到了一些石刀与铜器。
回到住地,董作宾端详着那四块有字龟甲,高兴得合不拢嘴,他把那四块龟甲称之为“大龟四版”。他兴致勃勃地对李济说:“过去,考释甲骨,很大一个问题,就是那些龟甲都已裂开,分散混乱,所记内容也就混乱不完整,这四版龟甲基本完好,所记内容应该完整连贯,对于考释文字和研究历史都应是非常有利。”他和李济商量,年关将近,此后几日,抓紧清理已经开挖的所有探沟,然后结束这次发掘,发掘团撤回北京史语所进行甲骨考释研究。李济同意董作宾的意见,一是此次的考古经费所剩不多,二是他也手绘了许多小屯地层结构草图,需要整理分析。
随后几天,李济率领发掘团清理各处探沟,董作宾便在住地整理这次出土的甲骨及其他文物。经清点,这次他们共发掘出有字龟甲二千零五十片,最重要是发掘了从未见过鹿头刻辞、牛头刻辞和“大龟四版”。董作宾细心地整理包装每一件文物,为了防止“大龟四版”碎裂,他在小匣内垫上棉花,放入龟甲后在其四周再镶入棉花。最后用棉花覆盖严整后盖上顶盖。他详细列出这次发掘的文物名册,给河南教育厅寄去,也给何日章发掘组送了一份。何日章也通报了他们发掘文物名录:他们共挖掘出土有字甲骨三千六百五十余片。
董作宾回到北京史语所,感觉一切都如鱼得水。静心斋幽静的环境,很适宜学术研究;北平虽不再是首都,但依旧人才荟萃。北大教授马衡、沈兼士常到一起研讨学问,其间他还结识了罗振玉的学生容庚。
1926年,容庚北大研究生毕业,先是留北京大学当讲师,翌年转入燕京大学任襄教授(副教授)、教授,并任《燕京学报的主编。从民国十六年(1927)起,容庚兼任北平古物陈列所鉴定委员。得知史语所在小屯挖掘出土“大龟四版”的消息后,便到史语所以求一观。他与董作宾志趣相投,一见如故,很快成为研究甲骨学问的好友。不久,容庚还带领他一道赴旅顺拜访了罗振玉,参观了罗振玉收藏的甲骨。也见到了罗振玉的甲骨文书法作品,董作宾第一次见到如此精美的甲骨文书法作品。他从罗振玉那儿求得几幅甲骨文书法作品,从此开始了甲骨文书法练习。他的甲骨文书法从某种程度上可以说是受罗振玉甲骨文书法的启蒙。
转眼到了1930年春天,由于中原大战爆发,安阳正处混战中心,史语所法赴安发掘,只好临时改变计划,到山东济南龙山镇城子崖遗址考古发掘。
城子崖遗址是李济1927年在清华大学所带的研究生吴金鼎发现的。1928年,吴金鼎在赴山东调查平陵故城时,途中路过一条大沟,在阳光照耀下,吴金鼎十分诧异地发现,大沟两壁土层中露出了灰土和一些陶片,一条延续数米的古文化地层带清晰可见,从沟口的黄土台地上,他找到了年代久远的石器、骨器和陶器碎片。吴金鼎意识到,这个地方,或许就是一个史前文化遗址。调查过平陵故城后,他将这一发现写信报告给老师李济。然后,又四次深入城子崖调查,采集到了许多陶片、骨笄和磨光的石斧、石刀。每次有大的发现他都写信告诉给李济。李济感觉到城子崖考古会有重大发现,所以当殷墟法发掘的时候,他便和傅斯年商议将史语所工作方向转向山东城子崖,傅斯年本就是山东聊城人,对家门口的重大考发掘,自然更为重视。
这是中国国家学术机构首次对史前遗址进行有计划、有目的的大规模发掘,李济与傅斯年借鉴安阳殷墟发掘的一些经验教训,事先与山东方面进行充分协商,中研院和山东省政府共同组成山东古迹研究会,由史语所所长傅斯年任主任委员,史语所考古组主任李济任田野工作主任,山东省图书馆馆长王献唐任秘书,董作宾、郭宝钧、杨振声(国立山东大学校长)、刘次萧(胶澳中学高级校长)、张敦讷(济南高等中学校长)任委员,共八人组成。
由于山东城子崖考古不属于殷墟考古范围,所以美国弗利尔艺术馆提出终止合同,不再为李济考古提供经费,李济也因此辞去了弗利尔艺术馆中国考古队主任的职务。在蔡元培的努力下,中华教育文化基金会决定聘用李济为中国考古研究教授,并以美国返还的庚子赔款每年给史语所一万银元,作为其野外工作经费。
11月,研究会才进入城子崖进行发掘,按照李济的方法,他们开挖了多条探沟,进行发掘。二十多天时间,他们发掘出许多陶器、石器、骨器,其中有许多黑色的陶器,漆黑光亮,质地细腻,有的竟薄如蛋壳。这显然不同于仰韶时期的彩陶文化,他们命名为黑陶文化。由于城子崖位于龙山镇附近,他们又把它命名为“龙山文化”。后经研究证实,这是新石器晚期黄河流域一个重要的城邦遗址,距今已有五千纪(约五千年到四千年之间;一千年为一千纪),是新石器晚期黄河中下游文化遗存的典型代表。
1931年3月,安阳局势恢复平静,李济立即着手开始殷墟第四次考古发掘。这次发掘,按照城子崖考古经验,除省教育厅秘书郭宝钧外,他们又邀请了省立博物馆古文物研究员许敬参、河南省立师范学校校长关百益等参加此次考古。为了给河南培养人才,还特别邀请了河南大学的教师马元材和学生刘耀、石璋如也参加到发掘队伍中来,解决了与地方关系的后顾之忧。史语所方面也增加了梁思永、吴金鼎、刘屿霞、周学英、李光宇等专业人员。
梁思永,梁启超次子。1923年清华大学毕业赴美留学,进入哈佛大学研究院攻读考古学和人类学。他之所以选择这两个专业,是因为他父亲梁启超的期望与建议。1921年瑞典考古家安特生在河南西部发现仰韶文化遗址后,梁启超就认为“中国地方这样大,历史这样久,蕴藏的古物这样丰富,努力发掘,一定能于全世界的考古学上占有极高的位置”,便建议儿子选择考古学和人类专业。1927年1月,李济从西阴村回到清华,在演讲中曾说到:“我们搞考古都只是半路出家,真正专门研究考古的人还在美国,他就是梁先生的公子梁思永。”梁启超写信把这件事告诉了梁思永,并建议他中断学业回国一年,与李济合作。梁思永按照父亲的建议,回国见到了李济,李济把从西阴村带回的陶片全部交给他研究。一年后,梁思永撰成了《山西西阴村史前遗址的新石器时代的陶器的硕士论文,成为中国考古学者完成的“最早的一本专题研究著作”。
1930年夏天,梁思永大学毕业归国,傅斯年便邀请他到史语所工作。正好东北中东铁路俄国雇员路卡徐金发现黑龙江昂昂溪有文化遗存,傅斯年便让他前去调查。他和助手王文林不辞辛劳,在那里发掘了大量的石器、陶器和骨器等,探明了中国新石器晚期的一处以渔猎为主要经济类型的文化遗址。
第四次发掘,李济计划要探明殷墟遗址的范围,采取由内而外的方法,先将小屯村划分成A、B、C、D、E5个区域,分别由粱思永、郭宝钧、董作宾负责,开挖探沟175个,面积约1470平方米。发现大片夯土基址,出土有文字甲骨782片及铸铜陶范等。E10坑中出土大量兽骨,有鹿头刻辞、虎头骨、象牙床、鲸肩胛、牛骨及鹿骨等。后期,他们发掘边缘,在其东西两端确定后冈和四盘磨两个发掘地点。四盘磨发掘点距小屯村不足千米,由吴金鼎和李光宇负责发掘。高楼庄后冈距小屯约一千五百米,由梁思永和周学英负责发掘。后冈是位于高楼庄村后洹河之南的一个小土丘,地势高于周边四米之多,当地村民称其为村后谷堆(鼓堆也即土堆)。李济前两次殷墟发掘时,发现其上的一些古陶片,就有意发掘它。